为什么全球各国都在赢麻了?
老王刷着手机新闻,嘴里叼着的烟都快烧到手指头了。
"美国又赢了?印度也赢了?俄罗斯乌克兰那边美国又赚翻了?"他揉了揉发酸的眼睛,这年头看个新闻跟看玄幻小说似的,各国领导人一个比一个能吹。
海关最新数据显示,四月份关税收入直接翻倍,达到一百五十六亿美元。财政盈余冲到两千五百八十四亿,创下历史第二高。可老王楼下小超市的老板娘天天抱怨进口商品涨价,生意都快做不下去了。"这帮当官的就会报喜不报忧,关税是收上来了,物价也跟着起飞了。"老王嘟囔着,想起上周去买牛肉,价格比上个月又涨了两成。
印度那边更离谱。六架战机被击落,防空系统被端了,莫迪政府硬是能把败仗说成大捷。社交媒体上不利消息全被删光,举国上下狂欢了整整十天。新德里的出租车司机拉吉夫一边开车一边跟乘客唠嗑:"政府说我们赢了,可我儿子的学费又涨了,这算哪门子胜利?"最新民调显示,百分之七十二的印度人还真信了这套说辞,觉得自家军队能轻松打败邻国。
欧洲那边也不消停。美国军火商这半年笑得合不拢嘴,全球军火市场百分之四十三的份额都被他们吃了。光是乌克兰就买了美国百分之四十五的武器,欧洲各国的军购金额直接翻倍。柏林的面包师汉斯看着能源账单直摇头:"买这么多武器,能把天然气价格打下来吗?"
中东更是个大戏台。某大国领导人去转了一圈,又是送飞机又是承诺投资一点四万亿,顺手还卖了一千四百亿的军火。波音的订单接到手软,可底特律的汽车工人还在为涨工资罢工。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剧情,连好莱坞编剧都不敢这么写。
经济学家们早就看出门道了。全球化退潮让各国都憋着一肚子火,国内矛盾解决不了就往国外撒气。关税战打得欢,民族主义喊得响,军火生意做得红火,可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却越来越难。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,2008年金融危机前华尔街那帮人也天天喊着"赢麻了",结果呢?
莫斯科的退休教师伊万诺维奇每天看着电视新闻直叹气:"这帮政客就会玩数字游戏,我养老金缩水了三分之一他们怎么不说?"他记得苏联解体前也是这样,报纸上天天报道生产指标超额完成,商店里却连卫生纸都买不到。
东京的上班族田中每天挤地铁时都在算账:"政府说经济在复苏,可我加班费比去年少了百分之十五。"他同事山本更惨,公司裁员第一批就被刷下来了,现在天天在便利店打零工。
这种集体癔症般的"胜利狂欢"背后,是各国政府心照不宣的危机转移大法。国内经济搞不定就对外强硬,社会矛盾压不住就煽动民族主义。反正老百姓就爱听"赢"这个字,至于赢了什么、怎么赢的、谁在买单,没人在乎。
伦敦的金融分析师史密斯在酒吧跟朋友吐槽:"现在各国公布的GDP数据,跟网红的美颜照片差不多,都是精修过的。"他上周刚处理完一个案子,某国政府把军火交易额算进了经济增长率,这种操作简直让人哭笑不得。
首尔的家庭主妇金女士最近很焦虑。超市里进口牛肉价格涨了四成,政府却说这是因为国际贸易取得重大胜利。"胜利能让我的菜篮子轻一点吗?"她看着购物车里缩水的食材,无奈地摇了摇头。
这种荒诞剧还在全球各地上演。政客们在台上高喊胜利口号,老百姓在台下为柴米油盐发愁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当所有人都喊着赢麻了的时候,往往离输惨了就不远了。老王掐灭烟头,把手机扔到沙发上。他算是看明白了,这年头最魔幻的不是科幻片,而是每天晚上七点的新闻联播。
这篇文章只是我个人的看法,没法给你提供什么投资方面的建议哈。要是有侵权的情况,你赶紧联系我们去处理就行啦。
